
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
智慧:菩萨六度之一,智与慧也可以分开解释。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照见名智,解了称慧,此二各别。知世谛者,名之为智;照第一义者,说以为慧,通则义齐。”

不管外境顺或逆,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去尝
我们大家都发了菩提心,我怎么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属于偏的,偏向外的,还是向内的圆呢?你现在活在感受当中,你就是偏了;你的人生活在你的愿力、智慧,你认为人生只是一个历练,不管外境是顺或逆,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去

不要随便发愿,你的愿力就是引导力
佛法的修学我们慢慢进入到主题,四个道次第,这个次第不能错。第一个发心——确认目标;第二个才有所谓的了解路况——正见;第三个才有前进的资粮动力——付诸行动;最后到达彼岸。

这是难中之难,没有比这更难的了
这是难信法,于难信法要生决定信。《无量寿经》特别讲到,你得人身难,闻大乘佛法难,但是你如果,那固然很难,但是你能闻到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闻到之后还能生起信心、好乐,去受持,这是难中之难,无过此难,在世界

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
龙树菩萨降临于娑婆世界,那是相当有“排面”,是被佛陀“点过名”的——《三论玄义》中记载,佛陀在回答“世尊灭度后,是法何人持”时说偈:“于我灭度后,南天大国中,有大德比丘,名龙树菩萨,初住欢喜地,为人说

法强调去执着,那念佛或者观想是不是一种执着呢?
方法和目的虽不同但会性是一,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:如《金刚经》主要强调遣四相破我执方法,来成就法身如来,是智念;而《阿弥陀经》侧重忆佛念佛方法来求生净土,是净念。通过观想佛陀,忆念佛陀,会使你得到

最损“福报”的三件事,最好一件也别做
很多人都认为,只有杀生、偷盗、做坏事才是会损耗福报的,这样想就错了。我们要想越活越有福气,就要知道影响我们福报多少的根源在哪里,我们为什么会做损福的事?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不信因果。

正信正行丨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
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,但是宇宙的存在,不容怀疑,生命的存在,也不容否定。佛教相信: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,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,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。所谓永恒,就是没有

为什么出家人多高寿?高僧告诉你秘诀!
所言吃素,原为悯彼痛苦,养我仁慈,油与肉,有何分别。肉汤亦当不食。然众生根性不一,能常素,则令其常素。否则,令持十斋,六斋,食肉边菜耳。此乃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,非实义也。

夫妻感情和美是怎么修来的
言色相和,无相违戾。这是佛教导我们,夫妇之间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。彼此之间的语言能够和软,面色经常带着笑容,感情当然不会违戾。